沈清蘭遠遠的就望見了老人和藹如春風的笑容,更覺步子輕快,進門就行禮,“清蘭給老夫人請安。”
老太太放下茶杯,向她招手,“好啦,快過來坐,好些日子沒見了。”
“承蒙老夫人惦記,老夫人近來可好?”沈清蘭很乖,雖然走近去,卻沒當真坐到老太太旁邊,而是選了個稍有些距離的下座,以示輩分高低,不敢放肆。
旁邊任媽媽見了,贊嘆地點頭。
老太太也含笑點頭,嘴裏卻嗔道,“我叫你來,是要與你說說家常話,你也不必講究外面那些規矩,那都是給外人瞧的。”
沈清蘭便知曉自己的禮貌得到了老太太的認可,既然老太太這麽說了,見好就收,往老太太的方向靠近些,笑道,“清蘭自知禮儀欠缺,在長輩面前哪敢輕浮,來之時,母親再三叮囑,當敬老夫人如祖母,不可無禮。”
老太太微怔之後,舒眉而笑,老眼一亮,拉過沈清蘭的笑,輕輕拍了拍,“我看你已經極好,不必過于自謙,沈太太之言,是天下母親對兒女慣常的囑咐,你心裏知曉就好,倒是那句‘如祖母’,我很歡喜,我要是有你這麽個孫女就好了。”
沈清蘭垂首臉紅。
任媽媽接言,“我看老太太與沈小姐頗有祖孫緣,此是天意。”
沈清蘭聽出這是好話,卻聽不明白究竟什麽意思,祖孫緣?天意?她茫然想了會,沒想明白,又不好意思問,只好讪笑。
先前送她進來的婦人在門口停了會,不知做什麽,這會兒也進來,輕步到任媽媽身後,和她說菜飯的事,老太太耳力好,聽到了,插言,“再加幾道菜,讓劉廚娘做。”
婦人見老太太接話,忙走近來答應,行了個禮,匆匆離開。
到午時,老太太留飯。
沈清蘭沒太矯情,道了謝,起身時,老太太都沒讓誰扶,自己硬朗利索的站了起來,倒是沈清蘭,下意識的就把手伸過去。
老太太微微一笑,握住了她的手。
入席時,沈清蘭掃了眼菜肴,不禁驚訝,她本以為,老太太穿着和住宅都簡樸無華,在法泉寺也吃素糕,必定今天吃的也只是幾樣田園菜蔬家常菜,可眼前佳肴大大出乎她的意料,精致的盤碟碗塊,整整齊齊擺滿一桌,每一樣菜肴點心都如同雕琢而成的藝術品,色香味俱佳,且諸多原料都是尋常百姓家罕見的,她實在沒想到會在乍一眼毫不出衆的楊宅中見到。
“我這宅子裏素來清淨,難得清蘭過來,一下子就熱鬧了,來,坐吧。”
老太太很高興,拉她坐在自己身邊。
楊宅裏只有老太太一個主子,不過任媽媽陪伴老太太幾十年,身份早已不同一般下人,也是坐下來陪着吃的。
偌大的桌子,滿桌的宴席,便只有三人。
大概是因為老太太年紀大了,習慣吃軟食,桌上的菜一半都是蒸、煮、炖、焖所成,同樣色澤鮮麗,香氣撲鼻。
但是,讓沈清蘭更詫異的是,她發現桌上好幾道菜都面熟,在哪吃過呢?再一回憶,驀地一愣,想起了分寧的陸府和菡萏園的姚太太。
她記得陸府那桌菜肴是衛夫人從京城帶來的廚子做的,姚太太更是主動說明吃的是“京城風味”,那麽,眼前的老夫人呢?
沈清蘭心裏已有了判斷,原來也是京城人氏啊,不知是楊老太爺曾去京城定居過呢,還是老夫人的夫家在京城?
老太太看她喝了湯,笑問,“這湯,還喝得習慣嗎?”
沈清蘭認認真真地點頭回答,“很好喝,鮮美清香,鹹淡正好。”
“喜歡就好。”老太太笑眯眯的,看起來很滿意。
沈清蘭心念一動,故意說道,“我随父母到會州不久,對會州的飲食還不太了解,今日才知,十分可口。”
老太太一愣,與旁邊的任媽媽對視一眼,兩人都笑起來。
任媽媽将一道沈清蘭多夾了一筷子的菜換到她面前,道,“沈小姐喜歡,就多吃點。”
避而不答,沈清蘭沒有琢磨出老太太的用意,很知趣的沒繼續追問。
席畢,老太太提議去看花,畢竟帖子上寫的就是賞春蘭。
剛進院子時,沈清蘭還頗有些疑慮,看到滿園的桃紅李白,恣意生長與郊外山野無異,還以為所謂賞蘭只是一句托詞,所以,來了半天,她都沒有提起要看花,誰知道老太太主動說了。
原來真有啊。
老太太攜她往後院走,出門後,沈清蘭只覺得眼前一亮,又是一驚。
後園亦是花園,風格與前園迥異,所種花品不多,大片的草地,梅蘭竹菊,疏落點綴其中,這時節,菊無花,梅初謝,竹葉半舊半新,修莖四周才冒點點新筍,只有幾株春蘭俏生生綻放,攬盡春光。
沈清蘭瞧着有些癡。
任媽媽打量沈清蘭,笑道,“沈小姐閨名為清蘭,此名極好,氣質容顏恰如其分。”
沈清蘭羞道,“名字是父母所取,懷的是高雅期翼,慚愧的是我禮儀荒疏、才疏學淺,與花中君子相差甚遠,哪敢相比而論?”
老太太慈祥地說,“不必謙虛,我看清蘭的容姿更在這春蘭之上。”
……
沈清蘭陪着老太太在園中漫步緩行,說幾句家常閑話,都是老太太問,沈清蘭答,不過老太太語氣輕柔,問的內容也很簡單,沈清蘭答得也很大方,不至于猶豫。
院落說大也不大,比起沈府自是不如,轉了一圈,再回屋落座時,老太太親切又随和地問,“我聽說,你的兩個哥哥都在京城應試,算着日子,快有喜報臨門了吧。”
沈清蘭心頭一驚,她也是這兩天才聽林氏說穆華景來信的事,一方面為兄長們高興,另一方面,也為母親的暗示而發愁,是以心裏總墜着心事,自然而然的就将兄長高中和穆華景提親的事放在了一起,唯恐有人提起。
她臉上飄過一抹尴尬,說道,“托老夫人吉言,但願如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