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太太輕輕擰她粉腮,笑,“你長得好看,又會說話,怨不得一到會州就招人妒恨。”
沈清蘭訝然,“何人妒我?姚太太你麽?”
姚太太輕“呵”一聲,拉她入座,等丫頭放下茶,先指着讓她喝一口暖身,這才說道,“我要年輕二十歲,自然也要妒恨你。”
沈清蘭笑着抿茶,茶香入喉,整個人都神清氣爽,“你要真年輕二十歲,我自然要讓着你,絕不與一個牙牙學語的女娃娃争長論短。”
姚太太大笑。
茶過三巡,點心擺滿案,白的糕,紅的餅,黃的酥,顏色各異,形狀各異,盛在精致小碟裏,看一眼,都覺得是享受。
“這不像是會州的風味。”
沈清蘭先欣賞片刻,拈一口手指粗的酥條咬一口,做出評價。
姚太太揚眉,“這些都是京城特色小吃,好吃嗎?”
“好吃,酥松細滑,甜而不膩。”沈清蘭也沒拐彎抹角,直接問,“姚太太愛吃京城小吃,以前在京城長住過嗎?”
“自然,我在京城住了十六年啊。”
“……”
姚太太笑,“我本是京城人,自幼在那裏長大,後因嫁人,才離開。”
沈清蘭恍然,“那麽,園景也是京城風格了。”
姚太太話鋒微微一轉,“我聽說,你的兩位兄長都去了京城,準備開春的科考,想必,以他們的才華,金榜題名不在話下,将來,你也去京城瞧瞧。”
“多謝姚太太吉言。”
話是句好話,卻勾起沈清蘭的心事,想到穆華景,不由得心裏嘆口氣,這要是讓林氏聽到,必定是歡喜的,因為她一心想讓自己嫁給穆華景,那不就去了京城嗎?比起探望兄長更名正言順。
兩人就着這個話題,聊了聊京城的美景人情,姚太太自從嫁給姚勝,就再也沒回過娘家,言談之中,難掩淡淡思鄉之情。
這菡萏園正是姚勝為了排遣妻子的鄉愁而建,“菡萏”二字則是姚太太的乳名。
沈清蘭一方面羨慕他們夫妻恩愛,另一方面也唏噓女子出嫁從夫,從此後就要跟随丈夫四方經商,遠離親人。
她本來想抒情一勸,姚勝的生意雖然在會州,距離京城千裏之遙,但姚太太要真的想一趟娘家,何嘗回不得?別說馬車,就是八擡大轎也能擡回去,以姚家的財力,這不是難事,既然思念,不妨回去瞧一瞧;可轉念一想,既然不是難事,為什麽不行動?連這麽大的園子都能平地而起,堆山開渠,回京探親算個事?不回,自然有回不去的難言之隐。
“時間還早,咱們先去園子裏轉轉,回來再吃。”姚太太興致很高,拉着沈清蘭往外走。
重新出了門,繼續往裏走,細渠蛇行,兩畔修竹籠翠,冰雪裹着細長的竹葉,顫顫巍巍的在陽光下浮光溢彩。
“你看我這竹子怎樣?”姚太太笑問。
沈清蘭知道她是在那盧府做比,認認真真的欣賞一番,“竹畔紅樓勝一籌,清渠入林再勝一籌。”
姚太太笑得得意,“穿過竹林再看。”
沈清蘭也沒客氣,當先一步,沿着彎彎曲曲的鵝卵石往裏走,微風拂葉,響起的不是絲竹竊語,而是飛雪如屑、冰淩叮當。
走出竹林,豁然開朗,一帶狹長的水池橫陳眼前,水面上幹幹淨淨,堅冰如鏡,陽光反射出大片大片的白芒,冷不防照得沈清蘭眯起眼。
姚太太大笑,拉她背轉。
沈清蘭适應一陣後,轉身再看,又驚又贊,沿着池岸小跑起來,瑩瑩白光随着她身動,将她一并融入。
“慢些,仔細摔着。”姚太太追上來,兩人一起大笑。
“怎麽樣?”
沈清蘭撒嬌似的嘆口氣,“歷來風雅之人愛蓮,盛放則稱亭亭玉立、出淤泥而不染;凋零則稱風吹殘荷、雖敗猶榮,自來造景講究水上有亭、水面有荷,要的是臨水觀荷、蘭舟戲蓮,你既取名做菡萏園,卻池中無蓮,可是犯了大忌,我要不要借機貶低一二呢?”
姚太太越發笑得歡,“好好,你盡管貶低。”
沈清蘭笑彎了腰,“要我說,清渠照竹影,風過兩相和,就是最妙,再勝一籌。”
姚太太笑得驚天動地,花枝亂顫。
“我就知道你與衆不同,這園子,我不常請人來的,想見我,去鋪子裏吃茶喝酒都可以。”說到喝酒,姚太太又想起上次的約定,“你果真不能喝酒?”
沈清蘭讪笑,“雖然不至于一口倒,但确實算不得好酒量。”
姚太太愣了一下,不知想到什麽,突然神秘兮兮地湊過來,“那可不行,你要是不會喝酒,将來一準被欺負。”
不喝酒就被欺負?被誰欺負?沈清蘭更愣,準備問一問,卻被拉着穿過一道籬笆,從後院回屋。
“阿落,去取酒。”
屋裏轉出來一個女子,打扮像丫頭又不像丫頭,面容俏麗、身段婀娜,細步小跑出來,芙蓉朝陽似的養眼。
她笑,“太太,既飲酒,菜飯也一起上嗎?”
姚太太略想,“上吧,沈小姐不像我喝慣了的,空腹飲酒易傷身,将熱菜熱湯一并擺上,擺到這暖閣裏來。”說着話,攜沈清蘭往裏去。
阿落答應,笑着離開。
沈清蘭回頭,若有所思地掃過她背影,覺得在哪裏見過她,但印象不深,只剩一個朦胧的嬌媚的輪廓,五官一概不記得了。
姚太太注意到她的目光,笑問,“怎麽?阿落是我丫頭,跟着我年歲久了,我想着把她嫁出去呢,她不樂意,一天天陪我混着日子。”
沈清蘭笑,“我覺得面熟。”
姚太太挑眉,“你到會州才多久,應該沒見過阿落,她一向跟在我身邊,偏偏那天去盧府是有些風寒,我又沒帶她。”
“天下相貌相似之人不少,我大概是眼花了。”
很快,酒菜擺滿一桌,兩人對坐,姚太太道,“都是京城的口味,你嘗嘗。”
沈清蘭慢慢看去,目光停在一道羹湯上,微微一怔,五福臨門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