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良饒有興趣地看她,“什麽?”
林氏笑道,“好人做到底,把賣身契給碧玉。”反正親事也許了,婚禮也要操辦,婚後還要繼續管吃管住,何不再賣個大人情,把事情做得圓滿?
沈良醉意微醺,連勝道好。
趙媽媽辦事效率高,很快就來沈清蘭道院子了,還帶來了薛揚送的那對镯子。
碧玉忍不住瞧瞧探頸望了眼,吸了口涼氣,薛揚家還有這種寶貝?
趙媽媽先說,“太太收了薛小公子送的一雙镯子,就算是親事既定,接下來等着下聘,就能選吉日了。”衆人紛紛恭喜碧玉,羞得碧玉把頭低到胸口,只露出火辣辣熱的耳朵和後頸。
說笑一番後,趙媽媽又繼續說道,“碧玉,太太的意思是,你成了親,兩口子都在府裏住着,将這當作家,西跨院那一排房子都空着——原先放着家具,後騰空了——你也知道的,你想要住哪間、需要幾間都可以,自己選好了,我先去打掃打掃,再放些家具。”
她說到此處,略略一頓,想起什麽,又補充,“家具擺設之類的,你願意自己挑就自己挑,或是交給王安叔定制也可以。”
衆人皆是震驚不已,連沈清蘭都歡喜得不敢置信,原本想着,林氏肯在自己的無賴和沈良的“配合”下,無可奈何地同意親事已經不易,少不得後來還要與自己秋後算賬,沒想到,她還會主動給予便利,一時間感慨不已。
碧玉更是受寵若驚,半晌才回過神來,連羞澀都顧不得了,未語淚先流,“太太的恩德婢子永生銘記,沒齒難忘。婢子這就去給太太磕頭。”說着話,起身就往外走。
衆人忙拉住。
趙媽媽說,“你心裏明白就好,磕頭也不急在這一時,先把傷養好了再說。”
碧玉泣不成聲,盡是歡喜與感激。
趙媽媽自忖年紀大了,不與她們孩子們打鬧,把話說完就走了,臨走再問碧玉,那西跨院的布置怎麽弄,碧玉很知趣,說聽憑太太作主。
“也好,你現在應該少走動,等養好傷,再做些針線,就夠你忙的了,就讓王安叔給你置辦吧,當年申州那邊的東西幾乎都是王安叔辦的,你也放心,”
碧玉哪會不放心?連聲稱是。
等趙媽媽一走,幾個人就歡騰起來,院子門一關,沈清蘭也沒個做主子的架子,更沒了在外人面前的淑婉端雅,帶着秋月和冬梅逗得碧玉連聲求饒。
冬梅一開始放不開,她本就是個木讷少話的性子,才被賣進沈家沒多久,又一直跟在林氏身邊,更變得謹慎謙卑,到了沈清蘭這裏,見她們嘻笑打鬧,便不知所措,直到确認大家都是本性流露,沈清蘭也不會怪罪,到底還是少年人,慢慢的也就跟着湊熱鬧了。
這時,外面傳來敲門聲。
冬梅立即要去探看,沈清蘭喊住,笑道,“你們繼續,我去瞧瞧。”
冬梅大驚,“怎麽好讓小姐親自去?”
沈清蘭擺擺手,一臉坦然,“也不是出遠門,就在門口。”自己去了。
冬梅進退兩難,碧玉拉過她,笑勸,“時間長了,你就知道了,咱們這位主子最和善可親了,從不擺架子,也不耍脾氣,咱們呢,該做的事情做好了,需要盡忠盡義的時候別含糊,這會兒沒外人,偶爾沒大沒小的,她高興,咱們也陪着高興。”
秋月贊同,“是這樣。”
冬梅若有所思地點頭。
沈清蘭出了門,還沉浸在玩鬧中,滿臉都是笑,她聽到敲門聲,也沒多想,很自然地就拉開門闩,擡眸對上對面的人,怔住。
“子……淵?”
“是我。”腳邊是門檻,頭頂是燈籠,衛長鈞笑得溫柔,“怎麽是你親自出來?”
沈清蘭下意識張嘴想說“閑着無事,随便走兩步”,突然抿嘴一笑,歪頭向上望他,“你猜。”
橘紅的燈光映着她微微揚起的臉龐,皮膚白皙瑩潤,眉如遠山,眸似星輝,朱唇一點嫣然俏麗,看得他心口猛地一撞,呼吸都跟着急促起來。
他克制着內心地激蕩,微微笑着傾身靠近,在她耳邊低聲說了句什麽,沈清蘭那張白玉似的臉刷的布滿霞色,她扭頭就走。
“清蘭。”他一把抓住她胳膊,聲音低柔得如同這不知何時悄然到來的早春夜色。
“我好不容易見你一次。”他低聲道。
沈清蘭心軟,不再躲避,輕聲問,“你怎麽會在這?”
衛長鈞松開她胳膊,又順手溫柔地幫她捋平衣袖上的皺褶,“喝酒喝到太晚了,無處可去,伯父留宿。”
沈清蘭翹了下唇角,眼底藏着笑意,嘟囔道,“說得自己多可憐呀,其實就是貪杯醉酒了。”
“……冤枉。”衛長鈞一臉地哭笑不得,“我答應過你的,不喝醉……”
沈清蘭頓時臉熱,“別胡說,何時答應的?”
“就在除夕夜啊,我記得清楚,你卻不承認了?”衛長鈞嘆口氣,寵溺中帶幾分委屈,“此事,我有好些證人,要不要現在對峙?”
沈清蘭暗恨自己嘴快,這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,當時父母皆在桌旁,下人們也都在身後伺候,他的證人的确多得很,可自己哪有膽子找他們再提這事?
頭頂輕笑聲起,衛長鈞說道,“我答應你的事,都會做到。”
這話,着實不好回答,沈清蘭不吭聲,心裏甜甜的,恰在這時,碧玉的屋裏爆出一串哄笑,聽得她也忍不住翹唇而笑,既怕出來時候長了被她們幾個懷疑,又擔心園子裏有人經過看見,問,“你來做什麽?”
“送東西。”衛長鈞很配合地将一個小布兜遞過去,笑道,“我給薛揚跑腿。”
沈清蘭撲哧一笑,伸手接過,隔着布兜一模,就知道裏頭裝着什麽。
“我給你寫的信,薛揚飛鴿傳的,你收到了嗎?”沈清蘭突然想起這事,也是為了薛揚和碧玉的親事。
“收到了,今天算是給你的回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