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澤見了沈良和林氏,過來抱拳。
邱氏見了他,不由得往後縮了下脖子,趕緊跟林氏說,“弟妹,那我們這就登車了。”似乎有點怕胡澤,其實胡澤長得很周正,高大挺拔,五官端正,一點也不兇神惡煞,但他當初一腳踹飛沈清夢的場景讓邱氏至今心有餘悸。
林氏點點頭,“也好,時辰不早了,就不耽誤了。”
邱氏松口氣,到這份上了,道歉的話都不用說,趕緊走了才是上策,忙帶着女兒們紛紛上車去。
等邱氏走後,胡澤才道,“老爺,太太,小的也出發了。”
沈良點點頭,林氏又交代他照顧好自己雲雲,胡澤一一應下,一躍上馬,又對沈之潇和沈清蘭拱了拱手,沒說什麽,領着兩輛馬車離開。
至此,邱氏等人來來去去,終究落下帷幕。
沈良帶着沈之潇去衙門熟悉公務、結交同僚,沈清蘭跟着林氏往回走,剛剛送走親人,即使相處得很不愉快,一旦驟然離去,仍會覺得些許空虛、唏噓。
行至岔道口,沈清蘭想到母親肯定有很多事要處理,就準備分道,誰知林氏卻把她叫住。
“你跟我來,有個事要跟你說。”
沈清蘭估摸着她要提一提對處理沈清夢的舊事,跟着就去了,沈清夢都已經走了,還是被關了半個月、狠踹了一跤,又花了一張臉走的,不管她将來過怎樣粗茶淡飯的日子度過餘生,起碼在路上這段時間不會太好過,又有胡澤在,沈清蘭已經完全不在意她曾做過的那些瘋狂、狠毒的事了。
惡有惡報,沈清夢已經得到報應了。
一口茶後,母女開始聊天,誰知林氏開口第一句話居然是,“以後出門,不管去哪裏逛,都把碧玉兩口子帶上。”
沈清蘭一時沒反應過來,什麽情況?林氏居然讓薛揚跟着自己?記得以前,想讓薛揚想跟着自己出個門都是讓碧玉偷偷摸摸的去說,跟做賊似的唯恐被林氏知曉。
“母親,您……為何這麽說?”沈清蘭想了下,還是試探着問問原因為好,免得自己會錯意。
林氏瞥她一眼,“姑娘家出門在外不安全,丫頭帶再多,真有什麽事也不管事。”
沈清蘭明白了,這是認識到薛揚會功夫的重要性了,轉念又想,外面不安全?這又是怎麽回事?難道會州又要打仗了?
“母親,西羌又要來搶劫了嗎?”
林氏困惑,“沒有啊,你從哪裏聽來的消息?我都沒聽你父親說過。”
沈清蘭松口氣的同時更好奇了,“我是瞎猜的。”
林氏靜看她半刻,沉吟道,“我聽說穆老夫人要回京了。”
沈清蘭心頭一緊,回答就不由自主地小心斟酌,“我也聽二哥提了半句。”
“穆老夫人待你不錯,此次一別,日後不知何時再見,你該去送行。”
“母親,我……”
沈清蘭下意識地就想拒絕,明明在此之前,自己早就決定要去了,但自己願意去,和林氏想讓自己去,意義絕對不一樣,她甚至不敢深思,就已經脫口而出,驚恐為難之情亦同時露在臉上。
林氏哪會不知女兒心思,嗔道,“怎麽?穆老夫人還能把你一個晚輩怎麽樣不成?”
“……”
沈清蘭微怔,這話似乎有些弦外之音?可一年多來,早就被“穆家”弄得緊張兮兮的神經根本都來不及反應過來,林氏又冷笑起來。
“穆老夫人的厚愛、穆小姐的親近,你都忘了不成?我平素教你如何做人?怎麽連送個行都推三阻四?”
話都說到這份上了,無論如何也不能再推,沈清蘭規規矩矩地答應,試探着道,“母親說得對,我的确是該去送一送的,只是不知帶些什麽禮物。”
林氏道,“既是送行,自然送不得大件,要麽送路途中輕便實用之物,要麽就是貼身之物贈之留念。”
沈清蘭讪笑,“那我做些松軟的點心讓老夫人在路上吃着頑吧。”
貼身之物贈之留念?那是不可能的!她倒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量,擔心穆老夫人會拿她送的東西在親事上大作文章,畢竟,以穆家的地位,想娶誰、不想娶誰去,根本用不着這些;只是,一則林氏曾表明的結親态度是她心裏最大的擔憂,二則她也不想被穆華欣看見,節外生枝。
林氏輕笑一聲,算是同意。
沈清蘭又問了啓程時間,林氏道,“後天卯時啓程。”
沈清蘭笑道,“既然是送點心,那便是新鮮的才好吃,我便後天一早起來做,再趕在卯時送過去吧。”
“別誤了時辰就好。”林氏知道她是不願在楊宅久呆。
沈清蘭得了應允,加上沈清夢也已離開,心情大好,回去的路上都覺得鳥語花香、天高雲淡。
雖說決意送點心,但那主要是給她們發達時間的小零嘴,總還得另外準備個什麽,沈清蘭想了想,開鎖開箱,把自己最喜歡的一只碧玉寶瓶吊墜取出來,這寶瓶乃是極品碧玉所制,顏色陽綠透亮,形狀仿的是觀音菩薩掌中淨瓶,瓶身上淺勾出楊柳枝輪廓,寓意平平安安,送給穆華欣合适;那麽穆老夫人呢……
沈清蘭攥着寶瓶沉思片刻,靈光一閃,喜上眉梢,喊來碧玉,“你去看看庫裏還有多少做藥囊的藥材、香料,咱們抓緊時間多幾個送給穆老夫人。”
碧玉笑道,“這主意倒不錯。”
從會州到京城,一路往東、往南,途徑數個州縣,氣候也各有不同,有的地方溫度高,仍有蚊蟲叮咬,老夫人年紀大了,受車馬颠簸已經不容易,萬一遇上降溫變天,就容易生病了,要是佩戴個藥囊,作用雖然比不得湯藥,多少有幾分預防安神之效。
碧玉去庫房轉了一圈,将幾種藥材香料放在桌上,笑道,“還差兩味,婢子這就去買。”
“讓冬梅陪你去吧。”
碧玉應了,拉着冬梅剛出門,又折回來,大笑道,“小姐小姐,徐戶書來了,正往太太那邊去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