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賈母躺在床上,怎麽也睡不着,想着自自己女兒去世後,林黛玉投奔到自己身邊的種種,心不由得揪了起來,她想着:我這是作什麽孽啊,自己好好的親外孫女不疼,去疼什麽外四路的寶姑娘、雲姑娘。這兩個丫頭看着聰明伶俐,為人卻是表面上一個看上去敦厚良善、恭順謙讓、善解人意;一個大大咧咧、全無心機、心直口快,其實真正的為人卻是心胸狹隘、自私陰毒,還都自以為是、自作聰明。一個似乎知書達理,大道理說起來一套一套的,卻不知為人處世,如果不是長輩,或身份夠高,好為人師是最招忌招妒的,也會失去很多朋友的,更不要說自己本身就言行不一;而另一個就是裝天真,看不清自己的身份,借着嘻嘻哈哈盡幹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。這兩個丫頭一個都不是好東西!
賈母想想自己當年初嫁的時候,也是如黛玉一般,聰明伶俐,卻心地善良、毫無心機,在吃了幾次虧後,才慢慢地變成如今的模樣。這黛玉如今也吃了好幾次虧,還會如當初那麽天真、那麽傻?賈母想想都覺得不可能,要知道這丫頭可是一點也不比自己笨,且又讀了一肚子的書,那些書可不僅僅是風花雪月,也有史書等等之類的,如今她已看清了這一切,又有太後面前的人在後面撐腰,還會如以前一般等着我們去算計?現在恐怕我們這些人都對付不了了。這寶丫頭到底是個眼皮子淺的,連這點都看不明白。而王氏盡管心狠,卻是個天真爛漫的,一定還以為她這個媳婦有多聰明呢。
賈母又想到了賈府的鳳凰蛋賈寶玉,說不失望是假的。想想自己這一輩子真正最疼的人也就是他了,寄予厚望的人也就是他了,誰知竟是這麽個結果!玉沒有也就算了,偏偏他自己又不争氣,極厭讀書,又不會與人交際,更兼身體還有那麽嚴重的殘疾!就是他身體好了,将來發達了,娶了這麽個媳婦做正妻,将來對上那些高門貴女,她的出身,還有那殺人犯的哥哥,就能讓人退避三舍。自己當時真是好糊塗啊,怎麽就相信那個什麽‘金玉良緣’的謊言呢。
至于娘娘,賈母知道論才論貌,賈元春都完敗給林黛玉。且進宮這麽多年,心機手段一點長進都沒有,想想她當年的糊塗事,省親時怎麽能當着那麽多人的面說皇宮是見不得人的地方呢?虧得老二還算清明,否則真不知如何收場。哎——偏偏還跟她那個娘一樣,喜歡自作聰明、自以為是,賈母都不知道她是如何爬上妃位的!又如何在宮中生活了那麽久,到現在方受到皇上和太後的責罰的?不過這也許是皇上和太後顧忌到太上皇,要知道老國公和太上皇的感情是很好的,也許那天太上皇罵老二,并不是要真正的懲罰老二,只僅僅是恨鐵不成鋼的意思,也許……
……
賈母想着那些糟心的事,又想到了賈府的希望,心中忽上忽下,越發地睡不着覺,輾轉反側,一直快到天明時,方朦胧睡去。
而此時王熙鳳、薛寶釵、賈探春都聚在王夫人房內,商量着如何對付林黛玉,拿回被林黛玉拿去的‘賈家’財産。
“姑媽,我們這次去林家一定不能弱了氣勢!我想着林家新太太已進京快一個月了,到現在也沒有來府裏拜會,這就是她們的失禮之處,到時我們可以借此向她們發難。”
“鳳姐姐這話很是,我們可以憑此幫林妹妹趕走那些冒充官親的騙子,以防林妹妹上當,否則損失錢財還是小事,如果再發生其他什麽不好的事,受累的可不止是她林府,我們家也要被牽連的。”
“寶姐姐這話有理,我想着不管如何,我們和林姐姐都是相處了好幾年的好姐妹,總不能眼睜睜的看着她吃虧,我想着,我們去林姐姐那裏,就應該動之以情,曉之以理,讓她重新回到咱們家才是。”
“探丫頭這話有理,哪有一個年輕輕的姑娘家單獨立戶的!我們就把林丫頭接回府,是幫林丫頭保住名聲和財産。”
“你們說的雖有理,只是一想到以後還要天天面對這死丫頭,我這心裏就不開心,她可把我們、把娘娘害苦了。”
“可不是嗎?只是我們大人大量,不與她計較。太太想啊,只要她進了咱們府,哪裏由得了她,自是要聽從太太的教導!”
王夫人此時方露出滿意的笑容,心說:“你個死丫頭,以為你真能當上皇後?做夢去吧,等你回來,看老娘整不死你!”
這幾個女人只顧談着如何對付林黛玉了,壓根就沒想到過她們如今的狀态,拿什麽去和林黛玉去鬥。也沒有去想如今這個情況,該如何去面對,以及對今後生活的打算。
第二天,盡管賈母一再說她很疲倦,讓她們過幾天一起去林府,可鬥志昂揚的王夫人、王熙鳳、薛寶釵、賈探春還是堅持今天去林府。賈母怕她們把事情搞糟,硬是不松口,不得已,賈家人只得等了一天。
次日,賈母對上這些蠢蠢欲動的晚輩,突然有種無力感,她吩咐賈琏去打聽忠順親王他們是否已将林家的財務歸還了林家。
不多時,賈琏來回禀,忠順親王等昨天已進宮交旨,皇上另派了戶部的人正在清點,預計大概明天就可以歸還林府了。
賈母聽賈琏如此說,便道:“我們大家不要忙,我們後天再去林府,看林丫頭收到這些財務會如何處理。”
王夫人、鳳姐、薛寶釵聽了一愣,然細思老太太的話,覺得很有道理,也就偃旗息鼓地靜等了。
等到傳來了林家財務歸還的消息的第二天,賈母決定帶着賈家人去拜訪林黛玉。臨行前,賈母再次叮囑王夫人等,黛玉如今身份非同一般,不是自家得罪得起的,別給自己惹禍,給榮府招災!
賈府一行人向林府而來,快到林府時,遠遠的就見林府大門開了,由裏面走出幾輛車,向另一邊城外而去。
賈母等看到這些,原以為見不到黛玉的,沒想到黛玉還在府裏,只是林太太帶着林少爺,去城外的娘家了,在經歷了近二十年的流放後,劉家昨天已回到了京城。
想到劉家的情形,林黛玉嘆息不已,遭受流放的劉家如今是怎一個慘字了得!劉家在二十年那場浩劫中,女眷最為凄慘,死的死、出家的出家、被賣的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,只一個劉夫人給林家人救了。
男子都流放到千裏之外的嶺南,他們因是戴罪之人,且這些人大都是養尊處優,手無縛雞之力,因而對于勞刑的苦累差事和嶺南荒涼以及與京城迥異的氣候,就有了各種不适應;而原先的親朋好友有的是為了避嫌,有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,且嶺南路偏僻遙遠,所以也沒什麽人對他們提供幫助,以至于後來大多數人弄得衣食不周,因而所娶之妻大都只能是當地嫁不出去的女子,大多是些粗陋之人,有些甚至還有殘疾,能懂些道理已經很不錯了,教養那是根本就談不上了;這二十年來,他們糊口尚且吃力,讀書修身更是無從談起;子女的教育也因罪臣的後人不能科考和艱難的環境,以及父親的對前程的絕望和母親知識的短缺,以及後代智商的下降,變得越發的疏遠,也就是在難得的暇時,家裏的大人用木棍在地上畫畫,教孩子認識幾個字而已……曾經的書香門第,一門溫文爾雅的讀書人,在這短短二十年裏,就變成了一群粗魯之人。想想他們看到一桌飯菜的模樣,以及比劉姥姥還要誇張的食量,再看看他們的言談舉止,黛玉是一陣心酸。
據劉夫人說,他們能過上現在這種生活還多虧了劉夫人的五哥,這個五哥是劉夫人的嫡親哥哥,只比劉夫人大兩歲,如今因妻子生養,大概要再過一兩個月才能進京,這位五哥自幼除都聖賢書外,還喜歡“天工開物”之類的雜書,到了嶺南後,在經歷了最初的困難後,小小的少年比其他人更快地适應了這樣的環境,在看到這些苦刑犯的工具如此的簡陋後,想到了天工開物裏的話,開始對這些工具進行改進,受到了包括刑犯管理員的所有人的歡迎,使得劉家人的境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,由此劉家人才得以能娶妻,當然這其中以五哥妻子的身份最高,是個秀才的女兒。據說他的子女還好,因為他們母親的關系,那兩個孩子很喜歡讀書,據說悟性也很好,也許劉家想要再次崛起,就要靠他們了。
看到聽到這些,再看到外祖母一家人時,就想到了父親在夢中所言,外祖母一家在幾年之後也要步劉家後塵……